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13:25:00
“李工,思源工控发出警报,提示5号数控机床刀具异常!”
7月21日,在烟台一家汽车零部件扭杆生产公司的车间里,维修团队掌上“思源灵狐”显示屏上,一组跳动的波形突然出现异常波动,红色预警瞬间亮起。30分钟后,运维人员在刀具表面发现了针尖大小的磨损。这个传统检测手段根本无法捕捉的故障,由烟台思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实时监测系统“听”出来了。
百米高风电设备上螺丝有没有松动,“0”秒完成大范围检测;精准找到轨道交通刹车钢丝绳的“异响点”;远距离巡检,也可以清晰地看见属具、刀具上的裂痕……
记者日前探访了国内唯一一家能将声发射技术和AI技术相结合,应用到工业设备安全检测领域的烟台思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听音辨因
捕捉机器的“心跳”
21日,记者来到烟台业达城发科技园烟台思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设备仓库,公司副总经理陈伟正仔细核对订单,准备产品交付。
“现在比较忙,随着订单的增加,部分产品交期紧,对生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陈伟说,今年订单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不止,现在还有订单“往后排”。
记者看到,这个“神秘”的硬核设备由三部分组成:声发射传感器、采集盒子和类似iPad大小的中控机。
“正常状态下的工业设备,它的‘心率’与生病时会有所不同。机器在‘生病’时,也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我们造的‘听诊器’专门捕捉金属类声音,从齿轮啮合、刀具摩擦的嘈杂声里,听出设备微弱的‘咳嗽’声。”在陈伟的介绍下,记者看到,这些“神器”的核心模块儿,就是小小电路板上的芯片。
“这个像红酒瓶盖儿的设备叫声发射传感器,相当于一个‘听诊器’,把它吸附在机器上,将声音数据收集到采集盒子里。盒子相当于数据分析的‘智慧大脑’,可进行听诊进行‘把脉’。中控机的屏幕将处理后的数据可视化,能有效判断出故障位置和类别。”陈伟说,有了这个神器,工人师傅每天只需通过屏幕,即可远程实时查看机器运行状态,弹窗预警可及时处理机器故障,运维效率大大增强。
大型船舶的阀套、风电设备的轴承、轨道交通减速器的齿轮……如今,这套系统已经为上万台(套)工业设备进行诊断,为我国工业装备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科研创新
应用场景更广泛
在思源科技工厂出货区,来自威海万星新能源的张总正在提货。“以前,我们常常担心设备突然出现故障,会影响生产进度。”张总感慨地说:“设备上安装上思源科技的产品,相当于给设备配了24小时的私人医生,随时都能了解它们的‘身体状况’。”
“风电、电力机车、工业装备的安全,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气。”烟台思源科技现场运维负责人樊晓峰站在企业产品展览大厅里,望着60多件科研专利证书告诉记者,安全,是工业平稳运转的“能量动脉”。
传统人工检修方式长期面临作业风险大、人工检测盲区多、经验依赖成本高等问题。思源智能研发团队历时3年,攻克了声振结合监测技术,通过独有的声发射技术,为客户提供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故障预警等一系列服务,致力于帮助客户提升生产效率,提升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
“我们建立了工业刀具数据模型,这些海量的数据相当于搭建了一个‘数据工厂’,系统能与各种生产线相匹配,只要是金属类工业设备,稍微调试一下就能应用。”思源智能首席科学家高艳博士介绍,目前,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设备、海工、航天、轨道交通、光伏等领域。今年,研发人员正在突破新技术的通用性。将来,将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助力更多企业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
科技叠加
给机械臂装上大脑
提到自动化工厂,也许你脑中会浮现这样的场景:无人叉车在立体仓库中穿梭自如、机械手臂在流水线旁上下挥舞、人形机器人不需要指令便可以自主完成各种任务……近年来,5G智慧工厂、“黑灯工厂”逐步在制造业、高端装备业普及。
思源科技声发射技术叠加AI技术应用后,未来,在各个工厂、车间、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将装上“智慧大脑”,即便微小到螺丝钉松动、刀具磨损这样的细节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发出提醒。
“机器人没有指令不会停下。通过思源新研发的程序接口,辅助AI系统,可以帮助机器人解决复杂多变的任务。”传统机械臂装上“大脑”之后,能自主识别缺陷、智能制定检修策略,人工运维工作量大幅下降。
“我们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对接合作,借助声发射技术,不断研发更多的应用场景,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据介绍,未来只要涉及有形的机械类的设备,思源科技全部能够进行安全数据监测。
下一步,思源科技将深化“声发射+”应用场景,实现智能检测平台的多场景应用,助力打造智能运维产业集群。
YMG全媒体记者 邹春霞 通讯员 侯嘉伟
责编:张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