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为了消灭蚊子,科学家建议在人血里下毒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5:46:00    

在人类的所有“宿敌”中,蚊子或许是最不起眼却最令人讨厌的一种。


据 2020 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由按蚊传播的疟疾,在全球估计造成了 2.19 亿例病例,每年导致 40 多万人死亡。由伊蚊传播的登革热,让全球 129 个国家 39 亿多人面临感染的风险,每年估计造成 9600 万有症状病例和 4 万例死亡,从这个角度说,蚊子杀人,远胜猛兽。总之,蚊子不仅是夏夜闹人美梦的烦人精,更是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头号杀手之一。


为了与这个“杀手”斗争,人类构建了一套越来越庞大、复杂的灭蚊武器库:从我们日常使用的蚊香、电蚊拍,到农药喷洒、转基因蚊子,再到释放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蚊种,甚至发展出一种听起来很奇特的策略——让人类吃药来毒死叮咬他们的蚊子。科学家们正不断拓展思路,用越来越先进的方法,试图压制这场持续了几千年的“人蚊战争”。


传统灭蚊方式:电+蚊香


说到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灭蚊工具,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电蚊拍和蚊香。电蚊拍的原理其实很简单:拍网上布有细密的金属导线,当蚊子接触时,电网瞬间释放高压电流,通常为 1000–2500 伏,使其迅速死亡。这种方式属于物理性灭蚊,没有化学残留,价格便宜,使用方便还非常有“报仇”的成就感。


但电蚊拍缺点也明显,作用范围非常有限,且对蚊子的“瞄准精度”要求较高,稍不留神就容易让它们逃之夭夭。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千万不要为了杀死蚊子同时使用电蚊拍和杀虫喷雾,否则电蚊拍的火花可能引燃喷雾,导致火灾。


相比之下,蚊香则是一种化学灭蚊手段,其主要成分是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如四氟苯菊酯、氯氟醚菊酯等,通过燃烧或电热挥发,释放微量杀虫剂气体,对蚊子的神经系统产生作用,使其麻痹或死亡。


尽管蚊香价格低廉、覆盖面广,但长期吸入蚊香烟雾对人体健康并非完全无害。一项发表于《环境健康视角》(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的研究指出,燃烧一盘蚊香释放的 PM2.5 质量与燃烧 75 至 137 支香烟相同,还有就是,燃烧一盘蚊香释放的甲醛量可能与燃烧 51 支香烟释放的甲醛量一样高。世界卫生组织也提醒,长时间在密闭空间中使用蚊香可能诱发呼吸道疾病。


农药喷洒:大规模灭蚊的经典操作


在登革热、疟疾等蚊媒疾病高发或爆发时,大规模喷洒化学杀虫剂依然是公共卫生系统最常用的紧急灭蚊手段。目前,世界各地主要使用的喷洒农药包括有机磷类如马拉硫磷、拟除虫菊酯类和碳酸酯类等,它们主要通过干扰蚊虫神经传导或呼吸代谢来实现快速杀灭。


然而,这种高效手段也伴随着隐患。首先,频繁使用农药可能对非靶标昆虫、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更令人担忧的是,蚊虫正在逐步演化出对多种杀虫剂的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 2022 年的报告指出,在全球至少 73 个国家发现了对常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产生抗性的蚊种。这使得传统农药灭蚊策略的有效性正受到严重挑战,也进一步推动了新型生物或基因干预技术的发展。


沃尔巴克氏体:

微生物“驯化蚊子”的妙招


微生物防治。这一方法的核心思路是利用自然界中的某些微生物来干扰蚊子的生存或繁殖过程,达到控制蚊虫种群的目的。例如,广泛应用于蚊幼虫控制的苏云金芽孢杆菌以色列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israelensis, Bti),可通过产生特异性晶体毒素破坏蚊子幼虫的肠道细胞,使其在孵化后短时间内死亡。有报告指出,Bti 不会危害人类、哺乳动物、鸟类和其他非靶标昆虫,因此被广泛用于饮用水水源区、城市绿地和稻田灭蚊中。


近年来,另一种新兴的微生物防蚊手段逐渐受到关注,即利用细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来控制蚊媒疾病传播。细菌沃尔巴克氏体是一种常见于昆虫体内的共生细菌,当它感染蚊子后,会影响其繁殖方式甚至阻止病毒在体内复制。研究发现,感染细菌沃尔巴克氏体的埃及伊蚊几乎无法传播登革热、寨卡和基孔肯雅病毒。2021 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的一项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市的大规模实地研究表明,释放 Wolbachia 感染蚊后,目标区域的登革热发病率下降了 77%,住院率减少了 86%。


沃尔巴克氏体感染蚊子的不同方式(图片来源:文献 8)


细菌沃尔巴克氏体的作用方式也颇具“策略性”:如果感染细菌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未感染的雌蚊交配,其后代将无法孵化,称为“细胞质不相容性”;而当感染细菌沃尔巴克氏体的雌蚊与任何雄蚊交配,后代则可以正常孵化并带有该菌种,这一机制促使感染迅速在蚊群中传播,从而长期抑制病毒传播。相比农药和杀虫剂,这种“以菌制蚊”的方法更具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已在我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多地进入实地试验阶段,并在部分城市取得显著效果。


转基因蚊子:让蚊子自己灭绝自己


在所有现代灭蚊技术中,转基因蚊子堪称最具“科幻感”的方法之一,其核心思想也是“让蚊子灭绝自己”。英国生物技术公司 Oxitec 开发出了一种名为“自限性雄蚊”(self-limiting male mosquito)的转基因埃及伊蚊。在 2021 年就已经在佛罗里达州释放了 7.5 亿只在实验室经基因改造的蚊子,而埃及伊蚊中只有雌性才会叮咬吸血,因为被改造的转基因蚊子全都是不会叮咬人类的雄蚊。


这项技术让雄蚊携带“自限性基因”,当被释放的雄蚊与野生的雌蚊进行繁殖时,它们的后代就会携带这种基因。“自限性基因”会通过在蚊子细胞内过量产生蛋白质来破坏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干扰细胞产生发育过程中所需蛋白质的能力,无法存活到成年。


在这些雄蚊与野外雌蚊产生的后代里,雌性无法生存,而存活下来的雄性又会携带同样的“自限性基因”。久而久之,蚊子就会越来越少。


除了自限性策略,科学家也在尝试借助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进一步改造蚊子的繁殖能力,例如修改关键的性别决定基因、病毒受体基因,或构建所谓“基因驱动系统”,以确保改造基因能快速扩散到整个种群。


这些方法虽然技术上极具突破性,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与争议:如基因逃逸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非目标传播的风险,以及对自然演化过程的伦理质疑。此外,转基因蚊子的研发、繁殖和监管成本相对较高,目前仅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以严格可控的试验形式开展,未来若要广泛应用,还需兼顾科学验证、政策监管与公众沟通三方面的协调推进。


跟蚊子“同归于尽”

最“有潜力”的思路?


除了当场拍死,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精准地杀掉那些咬过我们的蚊子呢?还真有。


2025 年 3 月,科学家们正在探索一种新方法来对抗疟疾——让人类的血液对蚊子具有毒性,使吸食这种血液成为它们的“最后一餐”。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学院的研究发现,一种名为尼替西农(nitisinone)的药物,在人体血液中的低剂量就能在 12 小时内杀死吸血的蚊子。该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某些遗传性疾病,如今被重新审视为可能的“生物灭蚊剂”。


与现有的抗寄生虫方式如伊维菌素相比,尼替西农不仅起效更快,而且在人体内停留时间更长,从而提高了其杀蚊的持续效果,三名原本因遗传疾病而服用尼替西农的人提供了血液样本,蚊子吸食后在 12 小时内全部死亡。更重要的是,它对蚊子具有选择性毒性,不影响生态系统中如蜜蜂等关键授粉昆虫,同时神经毒性较低,安全性更高。


正准备吸血的蚊子(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虽然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但这一策略为控制蚊媒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将药物纳入“群体用药计划”,有望从源头切断传播链条,降低疟疾的传播风险。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尼替西农或许能成为抗击疟疾的强有力补充手段。科学家们提出了一项奇特的灭蚊思路,来控制蚊子数量——让人类的血液中含有对蚊子有毒的药物。当然,合适药物的筛选是该方法成功应用的关键。而靠我们自己的血杀死叮我们的蚊子,多少带点“同归于尽”的癫了……


总结


从物理灭蚊、电击灭蚊,到释放基因武器、微生物干预,再到最新的“自带毒血”策略,人类与蚊子的博弈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技术化、多手段融合的新阶段。虽然目前尚无哪一种手段能够彻底终结蚊子的威胁,但科学的进步正在不断拓宽我们对抗蚊媒疾病的可能性。未来,或许我们不再依赖喷雾与蚊香,而是通过基因调控、精准释放甚至个体化用药,实现对蚊虫的高效、可持续控制。人类最终能否赢得这场千年的“人蚊战争”,仍需依靠科学的持续突破。


当然,pia叽一手血,有仇不过夜的爽感,是任何高科技方法都无法替代的。那么,你最喜欢哪种灭蚊方法呢?



参考文献

[1]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vector-borne-diseases

Liu, Weili, et al. "Mosquito coil emissions and health implication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11.12 (2003): 1454-1460.

[2]Brühl, Carsten A., et al.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 effects of mosquito control in Europe using the biocide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israelensis (Bti)."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724 (2020): 137800.

[3]Utarini, Adi, et al. "Efficacy of Wolbachia-infected mosquito deploy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dengu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4.23 (2021): 2177-2186.

[4]Alphey, Luke. "Genetic control of mosquitoes."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59.1 (2014): 205-224.

[5]Patil, Prabhakargouda B., et al. "Elimination of a closed population of the yellow fever mosquito, Aedes aegypti, through releases of self-limiting male mosquitoes." 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16.5 (2022): e0010315.

[6]Haines, Lee R., et al. "Anopheles mosquito survival and pharmacokinetic modeling show the mosquitocidal activity of nitisinone."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17.791 (2025): eadr4827.

[7]Inacio da Silva, Luisa Maria,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Wolbachia symbiont detection in mosquitoes: an entangled topic about methodological power and true symbiosis." Pathogens 10.1 (2021): 39.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