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14:45:00
本届文博会,“科技+文化”的深度融合成为本届文博会的最大亮点。而在这场科技文化盛宴中,机器人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从仿人交互机器人到运动助力机器人,从四足机器人到AI钢琴演奏家,它们以无处不在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科技与文化碰撞出的无限可能。
跟“山西姥爷”PK书法
近日,因为深圳地铁10号线题写站名而声名远扬的“山西姥爷”王朝珠现身文博会。他来到文创中国展区,现场和机器人比赛写毛笔字。
“今天看到了很多高科技和新奇的东西,太了不起了,真为国家的强大感到自豪。”在文创中国展区,王朝珠看到机器人一笔一画地写着,各种字体都不在话下,于是他拿着毛笔在纸上写下“文博会”,对面的机器人接到指令,马上将他的笔迹复刻了出来。王朝珠感叹地说:“我们也要不断地进步,要不然机器人会超过我们。”
▲“山西姥爷”与机器人PK书法。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
据了解,这家机器人公司来自新疆。公司参展人员何女士告诉记者,这款AI智能机器人属国内首创,写字只是它的一项技能,其智能操作系统能让机器人像人手一样灵活高效,实现实时动作行为再现,完成各种工艺的自学习快速作业。
“刚才‘姥爷’在写字的时候,它就同步捕捉了他的笔画和字迹,马上就能复刻出来。”何女士说,这款机器人能完成焊接、切割、喷涂、打磨、陶瓷书画、文创艺术等多种应用场景,用户不用进行复杂的示教及离线编程,快速将工艺师的手法赋予工业机器人,实现实时动作行为再现,完成各种工艺的自学习快速作业,还能与各种机器人本体厂家通配,并构建庞大的上下游生态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已达钢琴6级水平
在文创中国展区,最吸睛、人气最高的要数机器人矩阵了。它们可以弹钢琴、打咏春拳,还可以模仿人类做出各种动作。“今天真是大开眼界,见识到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市民王先生说。
在展区的一角,一个机器人正弹奏着《梁祝》。这个诞生于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的机器人,依托于AI技术,它可以达到人类演奏钢琴6级的水准。把曲谱输入电脑后,机器人会自动识别乐谱并生成动作规则,然后它的机械臂和灵巧手可以根据指令输出任务。现场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人类音乐家和机器人演奏的区别在于,人类音乐家可以即兴演奏,而机器人只能实行指令操作。接下来他们还将对机器人进行优化,形象更拟人化,动作更优美,未来机器人也可以实现和人类音乐家一样的艺术演绎能力和艺术创作灵感。
另一边,两个迷你的机器人正在打着咏春拳,它们通过动作捕捉和深度学习,可以分解出直拳、侧踢等各种力学模型,甚至可以自动优化发力角度,任意动作都可以实现模拟学习。这款来自深圳工匠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功夫机器人吸引了许多外国参观者的目光,两位来自德国的参展商一边拍摄一边连连惊呼:“Chinese Kungfu is alive!”该公司负责人表示,这款机器人最擅长的是咏春拳和太极拳,主要目的就是对海外进行中国功夫的文化输出。
▲功夫机器人。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摄
会讲方言,情绪价值拉满
在文博会众多机器人中,13号馆数字华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的仿人机器人“夏澜”是当之无愧的“顶流”。这位“美女”机器人不仅面容逼真,皮肤细腻吹弹可破,还能做出微笑、眨眼、害羞甚至“脸红”等多种表情,情绪价值拉满,令现场互动的观众流连忘返。
数字华夏公共关系与政府事务部总经理吴为向深晚记者介绍,“夏澜”的头部搭载了29个电机,她的两只眼睛都是摄像头,配合AI情绪识别系统,可以识别人类的头像和表情,读出人的情绪,能做出7大类22种表情进行互动。“‘夏澜’总共有7到10层皮肤,我们甚至在她皮肤里埋了毛细血管,所以让机器人看起来非常逼真。”更令人惊叹的是,她还能讲多种方言,也会走秀,甚至参与舞台剧排练,与外国孩子同台演出。
目前,“夏澜”已成功应用于政务大厅、银行、商业展厅等场景,而在文博会上的亮相,则让更多人看到了仿人机器人在文化传播、教育娱乐领域的潜力。
“智犬一号”化身“醒狮”
在火狗智能科技展位,两只“智犬一号”四足机器人正灵活地腾跃、颔首、摆尾,还不时向观众伸出可爱的小爪子,呆萌乖巧的模样引发现场观众惊呼“太可爱了!”其红黄配色的醒狮造型也十分醒目。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消费级四足机器人通过多关节模块和传感器实现高难度动作,配合内置传感器还能与人互动,主要应用于养老陪护、教育、娱乐等场景。“目前市场上能实现四足机器人量产的企业还是很少的,我们借助深圳完善的产业链,可以实现产品快速落地,目前大量在手订单正陆续交付,我们的产品还销往海外,例如中东地区。”该工作人员说。
此次“智犬一号”特意化身“小醒狮”登上文博会展台,希望以此将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借助文博会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除了明星产品,本届文博会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汇聚了来自深圳机器人谷等6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机器人几乎“占领”了文博会每个角落。
文博会上的机器人不仅展示了中国科技的硬实力,更勾勒出文化产业未来的无限可能。正如一位观众所言:“以前觉得机器人离生活很远,现在发现它们已经无处不在,甚至比人类更‘多才多艺’。”
深圳晚报记者 杜婷 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