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18:03:00
在昆明滇池的悠悠碧波之下,曾有一种身姿灵动、通体银白的精灵——银白鱼,它不仅是滇池特有的珍稀土著鱼类,更是老昆明人舌尖上难以忘怀的鲜美记忆。然而,往昔岁月里,因水质恶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银白鱼种群数量锐减,一度徘徊在灭绝边缘,成为滇池生态之殇。如今,在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的不懈努力下,银白鱼正逐步走出濒危困境,这场“重生之旅”,正是昆明守护高原湖泊生态、践行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生动注脚。
绝境寻种:
13尾亲鱼点燃希望火种
20世纪初,银白鱼曾是滇池的“水中常客”,更是支撑起滇池渔业经济的重要力量。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浪潮袭来,滇池生态环境“亮起红灯”:围湖造田压缩了银白鱼的栖息地,水质污染让它们的生存空间愈发逼仄,外来物种的强势入侵,更是让本就脆弱的银白鱼种群雪上加霜。到了21世纪初,在滇池的茫茫水域中,银白鱼的身影已难觅踪迹。
但科研人员并未放弃。2013年,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在滇池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时,在一堆红鳍原鲌中惊喜地发现了一尾银白鱼——这是多年来首次确认其在滇池仍有存活个体。此后4年,科研人员扎根滇池,风里来、浪里去,顶着烈日、忍着晕船,持续跟踪调查,终于摸清了银白鱼的产卵时间、产卵场等关键习性。2017年,研究所幸运收集到13尾野生银白鱼,这13尾亲鱼,成为拯救整个物种的“星星之火”,一场围绕它们展开的“生命保卫战”正式打响。
攻坚育苗:
攻克“娇气”难题,实现繁育突破
银白鱼堪称鱼类中的“娇小姐”,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稍有惊扰便可能应激死亡,对水体溶氧、温度、酸碱度的要求近乎苛刻,水温波动0.5℃、溶氧含量稍降,都可能危及它们的生命,这让人工繁育工作困难重重。
为了让13尾亲鱼“住得舒心”,研究所在土著鱼繁育基地搭建起恒温、恒氧的专属养殖系统,24小时监测水质各项指标;反复调试饵料配方,从天然浮游生物到特制人工饲料,一点点驯化它们的进食习惯;模拟滇池野外的流水、石粒河床等环境,为银白鱼打造“理想产房”。操作时,科研人员更是轻手轻脚,避免发出任何多余声响。即便如此,失败依旧如影随形:人工催产,鱼卵未受精便坏死;好不容易孵化出的鱼苗,因饵料不适大量夭折;一次意外停电,导致溶氧下降,险些让几条亲鱼丧命……但科研人员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次次复盘、一次次调整方案。终于,在2018年,首批人工繁育的银白鱼苗成功孵化,这一突破,意味着银白鱼“开枝散叶”有了技术保障。
此后,研究所乘胜追击,深入研究银白鱼生殖生理机制,建立起涵盖“亲本培育—人工繁殖—苗种生产”的全流程技术体系,并推动发布相关地方标准,让银白鱼繁育从“摸着石头过河”迈向标准化、规范化。如今,研究所年繁育银白鱼苗能力已达数十万尾,为物种恢复筑牢根基。
放流归湖:
“特训”后回归,助力生态修复
人工繁育成功只是第一步,让银白鱼真正回归滇池、在自然环境中存活繁衍,才是最终目标。实验室里的“温室鱼苗”直接放流,几乎没有存活可能,它们缺乏野外生存技能,面对天敌、复杂水质毫无招架之力。
为此,研究所创新推出“网箱过渡”模式,在滇池划定专属网箱区域,作为银白鱼的“野外生存训练营”。鱼苗先在网箱内适应滇池的水温、水质,学习自主觅食、躲避天敌,待成长到一定规格,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后,再正式放流。2019年,第一批经过“特训”的银白鱼苗欢快跃入滇池,自此,每年都有大批银白鱼鱼苗回归滇池怀抱。截至2025年,已累计放流银白鱼60万余尾。
同时,科研人员运用声学探测、环境 DNA 等先进技术,持续监测银白鱼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如今,在滇池部分水域,渔民和游客已能偶然发现银白鱼的灵动身影,它们正重新融入滇池生态系统,成为湖泊生态复苏的“代言人”。结合“长江十年禁渔”战略,土著鱼的回归,不仅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更通过摄食藻类、浮游生物,助力改善湖泊水质,推动滇池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发展。
守护延续:
凝聚合力,共筑生态未来
银白鱼的“重生”离不开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的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它们的回归,让滇池生态更稳定、更健康,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在地方的生动实践。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贯彻,到“长江十年禁渔”的坚决落实,再到积极响应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昆明正以实际行动守护高原湖泊生态。
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已牵头制定8项昆明土著鱼保育地方标准,建成珍稀物种活体库,年繁育土著鱼苗能力超500万尾,在守护生态的同时,带动农户增收超1亿元,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十五五”期间,研究所还将深化科技创新、推进种业自主可控、加强全球生态合作,让更多濒危土著鱼重焕生机。
“生态兴则文明兴”,守护滇池土著鱼,就是守护滇池的生态根基,守护昆明的绿水青山。期待更多人关注这些“水中精灵”,加入到高原湖泊保护行动中来,携手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让滇池永远鱼跃人欢、碧波荡漾。
开屏新闻记者 杨质高 通讯员 范姝云
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供图
一审 资渔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