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明中国·人人有礼丨金凤区平伏桥村:推进婚俗改革树立文明乡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10:57:00    

8月的金凤区平伏桥村,绿树成荫,鸟语花香。25日,平伏桥村的“姨母下午茶”居民议事会像往常一样开聊。这个位于银川市金凤区的城郊村庄,悄然经历着关于婚姻习俗的“革命”。曾经存在彩礼攀比现象的村庄,随着婚俗改革的推进和文明之风的吹拂,如今不仅婚嫁陋习得以彻底根除,垃圾分类、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方面也走在了前列,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移风易俗工作“先进村镇”等荣誉称号。

绘就路线图 推进婚俗改革

平伏桥村作为金凤区一个典型城郊村,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也受到“彩礼之困”的影响。村党支部副书记张佳丽告诉记者,前几年村里彩礼普遍在八九万元,加上买房买车,婚礼给不少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有的家庭为了凑够彩礼,不得不四处借钱,甚至贷款,新婚夫妇一开始就背负债务,很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张佳丽说,这些年,她也听说过因为彩礼最终导致婚事告吹,原本相爱的两人被迫分手的事情发生。

转变始于2023年。当年,宁夏确认首批婚俗改革试点地区,平伏桥村所在的金凤区被纳入婚俗改革试点,一场旨在破旧立新、树立文明新风的改革全面启动。平伏桥村“两委”班子通过开展全覆盖式走访调研,系统梳理群众诉求与建议,最终组建了由村党组织书记任组长的婚俗改革工作组,创新构建起“党员包片联户、骨干示范引领”的网格化管理推进机制。

改革的关键在于创新机制。平伏桥村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基层治理创新、移风易俗深化、婚俗改革攻坚,持续培育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成立了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组长的婚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形成“一组四会”工作格局。这些组织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婚俗改革工作。

村民达成文明婚俗共识

红白理事会尤其发挥了重要作用。理事会成员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和新乡贤组成,制定了红白事办理的标准化流程和工作章程,对村民的婚丧嫁娶事宜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此外,理事会还建立了婚嫁事宜的报备制度,以确保流程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村民办理婚嫁事宜前需要向理事会报备,理事会及时提供指导和服务。

“刚开始推行改革时,不少村民有抵触情绪。”张佳丽坦言,“有人认为我们是多管闲事,有人担心彩礼降了会没面子。”面对阻力,村“两委”没有强行推进,而是采取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方法。村干部和理事会成员带头示范,自家孩子结婚一律新事新办;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让群众自己讨论彩礼标准、婚礼规模等具体问题;组织“婚嫁新风大家谈”活动,邀请不同年龄段村民畅所欲言……通过一系列民主协商方式,村民们逐渐形成共识。

最终,村民代表大会修订通过了《平伏桥村村规民约》,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了彩礼金额、酒席桌数及礼金标准等相关事宜。这些规定源于村民共同商议,是大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彰显了村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方面的理念。“我们去年办婚礼只请了亲朋好友,一共十来桌,简单却温馨。”新婚不久的村民杨静笑着说:“省下的钱我们用来创业,开了家小饭馆,现在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办婚礼不比排场比文化

婚俗改革不仅是形式的变革,更是内容的革新。平伏桥村深入挖掘传统婚俗中的优秀文化内涵,摒弃铺张浪费、低俗闹婚等陋习,保留和弘扬传统婚俗中的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优良传统文化。平伏桥村创新性地组建了“邻家姨母”宣讲队,发挥村里中年妇女情感细腻、善于沟通、受人尊敬的优势,让她们成为婚俗改革的“宣传员”和“调解员”。这些“姨母”都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清楚,由她们去宣传抵制高价彩礼,大家更容易接受。

居民王风琴在平伏桥村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热心肠,多年来她凭借着自己广泛的人脉和敏锐的洞察力,积极为年轻人牵红线,促成了不少佳缘,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王姨母”。然而,她也目睹了因高价彩礼给诸多家庭带来的矛盾和困扰。她精心编排小品、快板、移风易俗三句半,将因高价彩礼而导致夫妻离散、家庭失和的悲剧故事搬上舞台,让婚嫁新风的理念声声入耳。

除此之外,村里还定期举办“幸福课堂”,邀请婚姻家庭专家、心理咨询师为即将步入婚姻的青年男女授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同时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

“现在村里办婚礼,比的是谁家更有文化、更有创意,而不是比谁家更烧钱、更排场。”村里一位老人感慨道:“年轻人压力小了,家庭和睦了,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