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不同的青春 相同的样子——走进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8 13:33:00    

新华社福州8月8日电 八一建军节,四连全体官兵一字一句地重读了一封信。

“希望你们深入学习贯彻军委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不懈用新时代强军思想建连育人,紧贴使命任务加强实战化训练,努力建设精武强能、敢打必胜的过硬连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这是2024年八一建军节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强军精武红四连”的回信。

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支连队还有一个彪炳中华民族抗战历史的名字——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更不知道,这是一支诞生于1927年黄麻起义,与人民军队同龄的红军连队。

九十余载征程,四连先后参加战役战斗百余次,45次集体立功,涌现出28位英雄模范。

23岁的排长汪思浩去年刚到四连任职,他说:“夜袭阳明堡战斗中牺牲的老营长赵崇德,牺牲时跟我同岁。”

“战斗模范连”“军事过硬红四连”“强军精武红四连”……连史馆内7面荣誉称号锦旗,铭记着一代代四连官兵用青春共同铸就的样子。

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组织授枪仪式,激励新兵争做新时代战旗传人(2025年7月18日摄)。新华社发(刘志勇 摄)

“战斗模范”:永不过时的胜利法宝

山西代县,骄阳似火。当年占地2000亩的阳明堡机场,如今已是一片良田。

通体白色的纪念碑高高矗立在沃野间,“阳明堡飞机场遗址”几个大字遒劲有力。

遗址两侧,蜿蜒的滹沱河和绵延的太行山,仿佛两位忠实的见证者,讲述着一支连队的传奇故事,传唱着80多年前的那段烽火赞歌。

四连下士周丁的家乡就在距此20多公里的峪口村。从小他就听姥姥讲“打鬼子飞机场”的战斗故事。

1937年10月中旬,八路军129师769团奉命于西崞县、代县以东地区侧击敌人,发现敌机不断由滹沱北岸的阳明堡机场起落。

769团在团长陈锡联的带领下,进行周密侦察获悉:阳明堡有一个日军机场,共有飞机24架,并驻有警卫分队和地勤人员共200余人。

10月19日晚,3营10连、11连和机炮连在营长赵崇德的指挥下,担任突击队,秘密潜入机场,以猛烈火力将敌警卫分队压制在掩蔽部内,并迅速扑向机群,将敌机炸毁。

夜袭阳明堡,是八路军第129师出师抗日后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抗战军民的热情和勇气。

战后,第129师授予10连“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这正是四连的前身。

新兵下连,周丁被分到了四连。那天他激动地给父母打去电话:“我到了姥姥口中‘打鬼子飞机场’的部队!”

“战斗模范”是什么意思?是详细的战前侦察、周密的作战部署还是顽强的战斗作风?入伍之初,周丁并不明白。

当年,夜袭阳明堡飞机场的胜利消息,通过无线电迅速传遍全国。起初国民党军官根本不相信凭八路军那破武器还能打飞机!

“战斗之前,许多战士根本没见过飞机。”如今,周丁对那场战斗的细节如数家珍,“第一次见到飞机,也是第一次去摧毁飞机。”

尽管手中的装备落后,但当年那些年轻的官兵谁也没把困难放在眼里——他们想出了用集束手榴弹往飞机肚子里扔的办法。他们创造了战争史上步兵打飞机的经典战例——歼敌百余人,毁伤敌机24架。

这一经典战例背后,是一群人的赤胆忠心。

战斗中,我军牺牲了30多人。营长赵崇德在指挥部队撤退时为掩护战友,不幸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年仅23岁。

彭德怀曾这样缅怀在夜袭阳明堡战斗中牺牲的英雄:“忠肝赤胆,与日月争光!”

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再到和平建设时期,在四连的历史中,像赵崇德这样为国捐躯的烈士还有很多。

走进四连连史馆,仿佛一幅缩略版的人民军队历史画卷铺陈眼前。馆内,一张四连历任连长和指导员的名录格外显眼。凝视一个个英名后面的任职时间,有的甚至不满一个月。

连队历史上前五任连长、指导员全部在各个历史时期牺牲,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足30岁。

青春或许有限,但信仰可以穿透时空。

如今,每次休假回家,周丁总会到当年的战斗遗址去看看。

“80多年前的那场战斗,先辈们用敢打必胜的信念回答了什么是‘战斗模范’,也给连队留下了永不过时的胜利法宝。”周丁说。

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战士在连史馆学习连队历史 (2023年12月2日摄)。新华社发(刘志勇 摄)

“军事过硬”:永远闪光的金字招牌

四连连史馆内,珍藏着一幅毛泽东同志持枪瞄准的历史照片。

画面里,毛泽东同志将枪举至胸前,闭起左眼,睁大右眼,向前瞄准。

毛泽东同志平生指挥过千军万马,却很少摸枪,这是留下来的唯一一张持枪的照片。

这张拍摄于1964年全军大比武期间的照片,记录了那段如火如荼的岁月。

照片下方的展柜中,陈列着一支56式半自动步枪。

枪的主人名叫宋世哲,是四连第21任连长。他当时作为军区训练尖子代表,进京参加全军大比武汇报表演,那年他27岁。

40秒,40发子弹,命中150米距离外的40个钢板胸靶,其间4次装填子弹。宋世哲出神入化的枪法受到首长们的高度赞扬。毛泽东同志兴奋地说:“把神枪手的枪拿来看看。”

于是,就有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今年97岁的宫玉基是当年四连的指导员。他说,宋世哲的好枪法是苦练出来的。

宫玉基说:“那时半自动步枪射击完要手动装填,他靠听声音就知道还有几发子弹,射击和装填无缝衔接。”

在我军历史上,规模空前的1964年军事大比武,引领了一个“训练尖子最光荣”的时代。

“老连长不仅给我们留下了那荣耀的一瞬,更是将‘军事过硬’刻进了连队的基因。”一级上士唐公建说。

时间拨回到2017年初夏。阵阵鞭炮声中,唐公建和全连战友整齐列队,迎接装甲步兵战车。那一天,四连正式从传统步兵连转型为装甲步兵连。

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进行装甲分队战斗射击考核(2024年6月18日摄)。新华社发(刘志勇摄)转型,意味着过往的经验、技能全部“清零”。转型初期一次堪称“耻辱”的经历,让唐公建至今记忆犹新。

一次实装野外训练,一辆步战车突然“趴窝”。四连官兵把发动机、电路和油路反复检查了几遍,却始终搞不清楚是哪出了问题。不得已拨通了旅队修理工的电话。

修理工抵达现场后,很快就让战车重新启动,“以后这种小毛病,你们得学会自己解决”。

回忆当时的情景,唐公建说:“修理工的这句话,让官兵脸上发烫,也让大家攥紧了拳头。”

为了拿下驾驶、射击、通信三大专业,四连官兵到兄弟单位取经、送苗子外出“淬火”,党支部一班人带头恶补专业理论,苦练装备操作。

唐公建记得,烈日炙烤下,战车内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官兵们钻进去,赶都赶不出来。那满是老茧和伤疤的双手,是他从传统步兵转变为射击技师的印记。

新装备列装不到百天,四连参加旅战斗射击考核,合格率达到100%。半年后,连队勇夺全旅实弹射击桂冠,所有车组成绩达良好以上,13名炮长有12名被评为“神炮手”。

近年来,连队先后有9人通过装甲专业等级一级考试,在集团军名列前茅。

过硬本领不是静止的丰碑,而是流动的江河,在传承中奔涌向前。

今年27岁的二级上士孔韬已经接过唐公建的接力棒担任射击技师。2023年,孔韬考取了代表装甲专业等级最高水平的特级证书,成为全旅最年轻的特级炮长。

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官兵开展实战化训练(2023年9月11日摄)。新华社发(刘志勇 摄)

“强军精武”:永不懈怠的突击尖刀

盛夏闽东,热浪灼人,一场实兵演练激战正酣。

面对强敌,四连亮出“杀手锏”:无人机刺破烟幕,精准锁定“敌”指挥所与火力点,装甲分队在侦察引导下如淬火钢刃,直插蓝军心脏!

近年来,随着无人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无人机、无人车等无人智能装备广泛应用于战场,现代战争形态正加速演变。

“四连永远盯着下一场战争。”同样从传统步兵转型为装甲步兵的二级上士蔡明月说,“探索‘无人+’‘智能+’,就是连队向未来战场发起的新冲锋。”

深夜,“强军精武智能专修室”灯火通明。

班长蔡明月带领全班围在数字化沙盘前,对刚结束的装甲步兵班进攻战斗连贯演练进行复盘。

2024年,四连党员骨干成立了战法、技术、训练3个创新小组,打造了这个智能专修室,引进多套沉浸式模拟训练系统,让官兵通过专学专修提升实操技能。

“连一级建立智能专修室,在全旅还是头一家。目前,我们正依托专修室研究无人装备的改装、应用。”蔡明月自豪地说。

这间面积不大的专修室兼具军事理论学习、战例研究、作战筹划等功能。官兵可以在这里参与上级指挥所联动推演。“我们在这里探索的多项新战法被上级推广。”蔡明月说。

不久前,全旅转入战术训练,四连担负全旅先行试训任务,连队开展“什么样的四连能在未来战场打胜仗”大讨论,首次将无人装备引入建制班训练。

“无人装备在装甲步兵班的应用”“装甲单位针对无人机打击的防护”等一批实战化课题成为“强军精武智能专修室”研究项目。

无人机在什么时候用?最佳飞行路线和飞行高度怎么选?载员下车战斗如何最大化利用无人机侦察的情报?看似简单的无人机侦察背后,蔡明月和战友们下足了功夫,逐个问题研究、试验,最终拿出完整方案。

“小小一架无人机,将班指挥员的视线从地面带到空中,带来的是质的改变。”总结会上,上级领导针对四连的探索给予高度评价。

2015年9月3日,是蔡明月终身难忘的一天。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蔡明月作为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英模部队方队的一员,昂首阔步通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那天,还有一名四连的战士也在注视着那面鲜红的战旗。

今年97岁的许长林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1945年8月,年仅17岁的许长林参军入伍来到四连。

那天,在电视上看见老连队的战旗,许长林热泪盈眶。

今年八一建军节,汪思浩随连队寻根小分队专程到烟台警备区某干休所看望许长林,向他汇报一年来的工作成绩。许长林录制了一段视频托他带给连队官兵。

视频中,徐长林说:“保持优良传统,继续奋勇前进。”

(新华社记者 李秉宣 剪辑:韩启扬 李秉宣 素材协调:吕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