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盛世修典”,让岭南文脉代代绵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07:35:00    

在《广州大典》项目启动满20年之际,《广州大典》编纂与研究成果展近日在广州图书馆开幕。成果展分为“盛世修典”等六部分,全景式呈现《广州大典》从文献普查到成果转化的二十年匠心之路。

《广州大典》编纂与研究成果展现场

近年来,广东地方文献出版工作硕果累累。除了《广州大典》,中山、东莞、韶关、茂名等地纷纷推出大部头地方历史文献丛书,呈现出一派“盛世修典”的繁荣景象,为赓续岭南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实绩。

廿载编录 文脉流芳

2005年4月30日,在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下,以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为旨向的《广州大典》项目正式启动。历经十载匠心编纂,该项目收录了1911年以前,来自广州府十四县(含香港、澳门地区及佛冈、赤溪两个直隶厅)的4064种地方文献,编成520册。其后,于2015年成立的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先后完成《广州大典·曲类》(43册)、《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100册)编纂出版。

2024年以来,该中心又陆续推出《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续编》《广州大典序跋集》《广州大典书志》。其中,《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续编》收录民国时期广东由省至县多级政府机构发行的公报类文献40余种,共计100册7万余页;《广州大典序跋集》辑录《广州大典》约1800种文献的序跋4800多篇,分为8册;《广州大典书志》共收书志2500余篇,分为6册。

公众参观《广州大典》编纂与研究成果展

在《广州大典》编纂与研究成果展现场,陈列的珍稀古籍原件、编纂手稿及多媒体互动装置,生动展现了广州自先秦至民国的文明脉络。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们回首编撰过程,谈及该项目的重大意义,更是感慨万千。

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曾对《广州大典》给予高度评价:“由地方政府出巨资,地方文化部门主持编纂的大型文献丛书,在全国尚属首创。《广州大典》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值得倡导。”

“《广州大典》已成为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广东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认为,《广州大典》是岭南文化传承的重要成果,是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文化惠民的重要体现,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凭借。

公众参观《广州大典》编纂与研究成果展

《广州大典》不仅凝聚了广州的城市记忆,更是岭南文化大家庭的共同记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平清介绍道:“《广州大典》中收录的地域范围包括清代中期‘广州府’所辖区域,和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高度吻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州大典》亦可称为‘粤港澳大湾区大典’。”

“《广州大典》编纂出版正是‘为往圣继绝学’。”《广州大典》主编陈建华呼吁相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将文献整理与数字技术、大众传播相结合,推动《广州大典》从“典籍”变为“活态文化载体”,让典籍走出深闺,让历史照进现实。

未竟之业 今人续之

追溯广东文献大规模整理,应始于明万历年间,时任广东提学副使张翼邦编纂《岭南文献》。接踵而至的是明天启七年(1627年),广东提刑按察司佥事杨瞿崃推出的《岭南文献轨范补遗》。

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文集》《广东文选》、罗学鹏的《广东文献》、吴兰修的《岭南丛书》、黄登的《岭南五朝诗选》、温汝能的《粤东文海》《粤东诗海》、陈在谦的《岭南文钞》、吴道镕的《广东文征》、陈兰芝的《岭南风雅》等,这些岭南先贤对汇集保存广东地方文献都作出了卓越贡献。阮元、张之洞先后督粤期间创办学海堂、广雅书局等,刊刻古籍丛书,更是嘉惠学林,影响深远。十三行富商如伍崇曜、潘仕成,也以组织文人雅士搜集、刊刻乡邦文献为荣,刊刻的《粤雅堂丛书》《海山仙馆丛书》《岭南遗书》流传至今。

民国时期,广州承接广雅书局刻书余绪,设立广东省立编印局,续印大批古籍地方文献。抗战时期,李汉魂、叶恭绰、简又文策划整理《广东丛书》,以保存珍贵广东地方文献。

《广州大典》编纂与研究成果展现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州先后整理出版《广东地方文献丛书》等大型古籍地方文献丛书,为传承岭南历史文化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广东启动了《岭南文库》出版工程。至今,该出版工程出书已逾100种,其姐妹丛书《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出书已逾200种。这300多种著作蔚为大观,显示了岭南文化的深厚内涵。

成前人未竟之业,《广州大典》的编纂,是广东文献整理史上的又一高峰。近年来,以2015年出版的《广州大典》为领头羊,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公藏机构为专业依托,广州、中山、东莞、韶关、茂名、肇庆等地纷纷推出大部头地方历史文献丛书。难能可贵的是,韶关、茂名、肇庆等经济上不占优势的地区,借此于文化建设上开辟新境。

对于广东各地大规模推进历史文献整理出版工作,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庆新认为,“很显然,这是嘉惠学林、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学术文化工程。”

【访谈】广东将构建全省历史文献数字平台

方家忠(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广东图书馆学会理事长)

羊城晚报:近年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致力于历史文献整理出版,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方家忠: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从2013年开始实施“广东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计划”,目前已完成70多个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项目,出版3000多册。该计划包括:综合性历史文献汇编,如《清代稿钞本》《民国稿抄本》等;区域性历史文献汇编,如《广州大典》《中山文献》等;特色专题文献汇编,如《广东民国年鉴丛编》《永安月刊》等;地方人物文献汇编,如《杜定友文集》《容庚藏名人尺牍》等;目录整理汇编,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广东省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等。

羊城晚报:我们留意到,当前广东各地区域性历史文献整理开发也是如火如荼。

方家忠:对于全省各地区域性历史文献的整理开发,目前我们已完成了6个项目,包括《广州大典》(经史子集丛,520册)、《中山文献》(第一、二辑,110册)、《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一、二辑,115册)、《茂名历史文献丛书》(30册)、《韶关历史文献丛书》(55册)、《肇庆典籍》(古代部分第一辑,35册)。其中,《茂名历史文献丛书》收录了民国以前高州府所辖的数据,这个地方的历史文献共有148种。这是茂名历史上首次对古籍地方文献进行整理出版,是推动粤西文化高地建设的重要举措。

《韶关历史文献丛书》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供图)

另有三个整理出版项目正在进行中,包括:《惠州文库》(60册)预计今年出版;《澳门历史文献丛书》预计2026年出版;《深圳历史文献丛书》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目录尚在整理完善中。

在整理出版过程中,我们推进了三个出版文献数据库,目前已上线《广州大典》《中山文献》数据库,即将建立《惠州文库》数据库。

羊城晚报:未来,对于广东的历史文献整理出版有哪些计划?

方家忠: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工作来说,我们将有五个方面的思路。

一是全面梳理全省古籍地方文献存藏情况。在古籍普查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古籍地方文献的普查工作,全面系统摸清全省古籍地方文献的存藏、版本及数字化情况,统计有待整理开发文献的数量并明确其质量情况,为制订下一步工作规划夯实基础。

二是增加区域性历史文献整理出版“拼图”。针对文献藏量较集中、质量有保证的地区,继续实施“广东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计划”,如梅州、湛江、潮汕等地区。

三是构建全省历史文献数字平台。在纸质出版基础上,统筹全省古籍地方文献资源,利用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进行加工处理。建立全省古籍地方文献数字平台,实现文献的存储、传播与再生性保护,实现全省资源的整合共享。降低文献使用门槛,使文献得到活化利用,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共享。

四是策划特色历史文献专题项目。从岭南文化传承出发,建设专题数据库,如广东族谱数据库、广东地方志数据库、华侨文献数据库、广东名家数据库等,打造一系列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的特色资源开发和服务项目,展现广东古籍地方文献的独特价值。

五是吸纳各界力量扩大社会效应。鼓励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古籍地方文献的整理开发、活化利用、知识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如:利用线上多媒体进行运营传播;用最新技术对古籍地方文献进行创编、演绎等。

原文载于2025年5月11日《羊城晚报》A6版

文 | 记者 黄宙辉图 | 广州大典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