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千夫长新著《从江六记》广州开卷:谈文学真诚与文化守护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1 14:15:00    

8月30日下午,“文学叙事真诚比真实更重要——千夫长非虚构作品《从江六记》开卷谈”在广州图书馆举办。

作家千夫长与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黎相宜,广州金融学院教授聂莉展开对谈,围绕文学叙事、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从江六记》是千夫长两次亲历黔东南从江县民族村寨,在长时间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的非虚构长篇文学作品。

该书以白描的文学手法,口述历史的记录方式记叙了从江县占里、高华、加榜、小黄、岜沙、丙妹六个村寨中苗、侗、瑶等少数民族的原生态生活。

《从江六记》 广东旅游出版社2025年出版

谈及创作缘起,千夫长笑称:“这本书的构思与创作,跨越了从苹果4到苹果14的十年。”2010年,他随中国作协到黔东南采风,这片神秘的地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满是问号,又满是叹号”。

他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入密林深处:“林中既有几人合抱的粗壮大树、也有新栽的小树苗。书记说,脚步轻一些,不要说话,每一棵老树下都安息着我们的先祖。”

千夫长分享

此后,千夫长花费近一个月的时间深入黔东南九万大山,录下了38段视频,拍下1000多张照片。依托这些片段的影像与文字,他最终整理并润色完成《从江六记》。

江冰评价道:“千夫长是一个‘神’人,这本书更是一本‘奇书’。”

他指出,千夫长的作品融合了三种叙述语调:一是现在进行时式的现实记录,二是穿插其中、幽默诙谐的心理活动,三是俯瞰式的全知视角。

这种交叉互动的叙述方式,能唤起读者“我在现场”的强烈参与感,随着阅读深入,言外之意不断浮现。

“如今写书的人都太聪明了,其实我们对世界并不了解。千夫长在《从江六记》中,对少数民族文化,始终保持敬畏和探索的姿态。”江冰说。

江冰分享

谈及文学叙事的真实与真诚,黎相宜从社会学与人类学角度指出,“真实”并不完全取决于事实本身,而在于能否还原叙述的真实情境。

身为蒙古族作家,千夫长以双重他者身份,凭借对少数民族议题的天然敏感和独特视角,细致观察并记录了当地风土人情。“他在‘局内’与‘局外’之间维持了一种平衡,同时对观察对象报以深切的共情。”黎相宜说。

黎相宜分享

聂莉认为,千夫长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以最朴实的白描手法对少数民族现状进行如实记录,让阅读者自己判断,做不露声色的文学表达。

在写作中,千夫长始终坚守真诚叙事。

他认为,“写作真实和真诚之间的差距很大。有一种写作把事件真实地记录下来,那是通讯报道。文学的写作要进行深层的观察思考,挖掘浅表真实背后的必然与偶然。通讯报道的真实多关乎家国物事,文学叙事的真诚必须符合天道人心。”

活动现场,千夫长分享了他在占里探寻药师生育秘方、在岜沙造访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在高华泡瑶浴的经历。他平实而幽默的讲述,一如书中的文字细腻神秘、引人入胜。

现代化浪潮中,少数民族文化如何保留其原生态?在江冰看来,千夫长的新书以文学的方式回应了这一命题。

聂莉从文化经济角度,提出民族性与现代性融合的另一种可能——市场也可以成为文化活化的新引擎。尊重文化本源的创新,民族文化亦能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甚至反哺文化传承。

聂莉分享

最后,千夫长对此提出思考:“少数民族真正能坚守住的,是一种精神气质。”

他说:“全世界寻找成吉思汗墓百年未果,有人问蒙古族的传承在哪里?我在新写的长篇小说里回应,精神藏在白马的血管里。你见到这样的白马,用耳朵贴近他的血管,就能听到马蹄声声——英雄就在那里。”

全场合影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与广州图书馆共同承办。

文 | 记者 熊安娜

图 | 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