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6 00:36:00
来源:【中国文物报】
2025年是《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10周年。10年来,南京大屠杀文物史料的国际传播唤起了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共同记忆,表达了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愿望。
一、挖掘“世界记忆”的文物和人物故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物是最好的“教材”,而文物背后的人物故事最能打动人。它向世人讲述着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不屈,也诉说着人类文明的劫难和教训。
一是要讲好中国人民英勇反抗日军暴行的故事。草鞋峡战俘的暴动震惊了日军,市民李秀英在反抗日军强暴时身中30多刀,这些自发的抗争体现了中国人并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1938年以后,一件件南京市民给市政当局的呈文记录了家人遇害和财产损失的情况,构成了最早的南京大屠杀“个体记忆”,发出了对日军暴行的控诉。不当亡国奴的骨气凝聚起中国人民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引领下,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敌,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念,直到最后的胜利。
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和他的摄影机
二是要讲好中外人士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的故事。“他小心翼翼地避开日本人的耳目,用一台16毫米的家用摄影机拍下了这些惨景。”“在那两周,他亲眼目睹一支失去控制的军队奸淫妇女、焚烧房舍、杀戮无辜、抢劫财物,将南京破坏殆尽。”这是1938年5月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对该国牧师约翰·马吉的描述,如今这架摄影机及胶片母片均已是中国一级文物,且成为世界记忆遗产。当年,德国人约翰·拉贝被推举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负责难民救援工作,并在自家院子里保护了600多人。程瑞芳、韩湘琳、许传音、齐兆昌等成百上千的中国人挺身而出,阻挡日军闯入难民收容所,有的为此遭到日军的殴打,但仍与同胞们守望相助,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令人动容。
三是要讲好南京大屠杀真相国际报道的故事。南京大屠杀在发生时就是“国际新闻”,5名留在城内的西方记者通过《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主流报刊率先向世界报道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打破了日军对南京的新闻封锁。最后一位被迫撤离南京的西方记者、美联社的麦克丹尼尔在报道中写下绝望:“我无能为力,我对南京的最后印象——死亡的中国人,死亡的中国人,还是死亡的中国人。”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于1938年在伦敦和纽约出版了《战争意味着什么:日军在中国的暴行》,并在汉口出版中文版《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成为世界上第一本反映南京大屠杀的书籍。
四是要讲好“两个法庭”调查取证与审判的故事。一张1937年12月报道日军“百人斩”杀人竞赛的日本《东京日日新闻》,背后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团队为找到这一证据所付出的大量心血。正是这张报纸,让在南京进行杀人竞赛的两名日本军官无处遁形,被引渡到南京受审,在南京伏法。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以大量事实判处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死刑,其死刑判决书底稿成为正义必胜的最好写照。“两个法庭”都对南京大屠杀暴行进行了调查,对南京大屠杀惨案作出法律定论,将实施暴行的日本战犯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二、增强“外译外展外宣”的整体效应
作为“世界记忆”的南京大屠杀档案,需要国际化的传播平台和载体,推动国际社会通过南京大屠杀史实读懂中国抗战,理解正确的二战史观,认同和平发展的现代中国。
通过外译夯实基础。一方面加强基础性、典型性史料的翻译出版。从中国、日本、德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档案馆和图书馆精选200件南京大屠杀核心史料,从中方、日方、第三方以及战后审判四个方面编辑了《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实证》英文、日文和德文版,更好起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作用。另一方面精选代表性史论向海外发行。学术期刊《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推出英文刊、日文刊和法文刊,发行范围涵盖53个国家的420多家图书馆和高校、200多家日本友好团体和机构、140多家海外书店、30多家二战纪念馆与和平组织等,得到英国国家图书馆、日中友好协会京都府联合会等致谢和反馈,在国际学术界亮出中国学者的新视角和新论点。
通过外展带动史料“出海”。突出展览主题,从“世界记忆”展望和平愿景,表达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办展理念。突出第三方视角,以二战中的国际大屠杀为背景,让中、日和第三方人士的日记、书信、文件、报刊、照片以及实物展品等史料与海外观众“见面”,增强展览的说服力。突出“一国一策”的办展策略,结合展出国的历史与国情制定相应的策展方案。例如:在西班牙办展,从著名画家毕加索的《和平鸽》说起;在匈牙利办展则从记者罗伯特·卡帕拍摄的中国抗战照片引入,避免同质化。2023年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在参观后表示,展览用真实记录展示了那段残忍的历史,让年轻人更加知道什么是和平。
通过海外新媒体“云传播”。专业的史料史论需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成为海外民众指尖上可读可知可感的历史。Facebook和X上的账号“南京祭忆”(Nanjing Memorial)紧扣海外网民的关注点和兴趣点,结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要节点,推出“二战日历”“历史上的凝视”线上图片展、“点亮和平”海报拼图等特色栏目,并与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法国诺曼底登陆博物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等国际二战纪念场馆联动,将专业的史料和史论转化为推文、海报、短视频等可读性强的文案,增强了对外籍人士尤其是青年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三、培育传承抗战精神的“和平种子”
“世界记忆”需要传承,传承的关键在青年。在一代代传承中,让中国的抗战故事成为世界的故事,让伟大抗战精神凝聚起维护和平的力量。
抓住历史亲历者后代。亲历者的后人是家族记忆的传承者,他们的讲述更有生动性和感染力。要培育“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让更多幸存者的后人成为家族历史和民族记忆的讲述人,把厚重的家国情怀传递给年轻一代。同时,要吸引南京大屠杀期间救助中国难民的国际友人遗属加入“传承人”队伍,使“国际传承人”成为海外推广人,引导和支持他们在国外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和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和平的贡献,续写中外民间交流新篇章。
紫金草国际志愿者代表
抓住国际志愿者群体。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秘书、美籍人士思迈斯在1938年5月的信中写道:“1200名工作人员中,一半以上都是志愿者。”当年国际友人志愿留下来救助难民的精神,需要在今天的国际志愿者中传承。他们在国际和平教育项目“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学习,实现从受教育者到国际志愿者,再到国际传播者的转变,在线上线下开展多语种展览讲解、史料翻译、公益演出、国际交流等活动,有的在国际社交软件发布亲身感受,有的创作视频在本国国家电视台播出,有的服务经历被本国高校纳入东亚史课程案例,不同肤色的国际青年在志愿精神中讲述中国故事,深化“世界记忆”,成为跨越国界的“和平种子”,让人类文明薪火相传。
(作者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执行院长)
本文刊于《文物天地》2025年第6期
编辑:李 端
审核:肖维波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